李强出席这一开幕式,释放重要信号
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:让古老的中医药...
中央纪委国家监委,最新通报!8人被...
张伯礼:“说明白、讲清楚“中医药疗...
加强涉外法制建设 营造有利法治条件...
爱国主义教育法表决通过,自明年元旦...
中方办宴,普京与中方高层并排入场,...
习近平致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的...
自贸试验区十年建设驱动高水平对外开...
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
习近平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...
  >>  

联系我们:
《法制新闻联播网》由“一带一路法律专家委员会”“法治政府建设研究中心”主管。由《法制新闻联播网》编委会主办。由国源智库国际战略发展研究中心联办。
本网编委会,是由国家部委领导和公检法系统专家,新闻媒体行业资深人士组成。
本网以立足政法,宣传法制。弘扬正气,鞭挞丑恶。
开阔视野,警策人生。刊登各类法学理论,探索依法治国。本网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安,检察,法院,司法,政法,纪检,监察,律协等相关部门协作;新闻信息互传联动。
办公地址:北京西城区月坛北小街13号院
投稿邮箱:f z l b w l @163.com

 

本网站声明
本网信息员闫海生,编号为:fzxwbwoo16号,采编证丢失,特此声明公告作废。
《法制新闻联播网》编委会
 2019年6月1日

 

当前位置  >> 首页 >> 
 
读中国当代诗人犁夫的《父亲》 文 / 陆相华
 发布时间:2022/1/3 浏览次数:490

中国著名作家、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陈忠实说过:“世上有许多事,尽管看得清清楚

楚,却不能说出口来。有的事看见了认准了,必须说出来;有的事至死也不能说。能

把握住什么事必须说,什么事不能说的人,才是真正的男人。”犁夫,原名李富,

1963年10月1日出生,内蒙古赤峰人,中共党员。1987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

系,文学学士学位,系中外散文诗学会会员、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,新华社签约摄影

师,《赤峰日报》社记者。犁夫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,犁夫先后在新华社、中新社、

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十月》《散文》《草原》《青年文摘》《微型小说选

刊》《小说月报》《小小说选刊》香港《大公报》《文汇报》美国《侨报》等国内外

800多家媒体上发表散文、小说、诗歌、报告文学、文学评论等作品100多万字,多次

受到国家、内蒙古自治区、赤峰市的表彰和奖励。犁夫著有散文集《我阅读草原》和

诗集《父亲》,连续在中国诗歌网上发表,轰动诗坛,被誉为“草原一支笔”。


犁夫的诗集《父亲》,共收录了犁夫的同题独诵诗歌215首。犁夫写《父亲》几乎达

到如醉如痴的程度,犁杖、锄头、大地、庄稼、飞鸟、耕牛、驴车、锄头、镰刀等,

都成了他诗歌里的具象。


1、诗人的眼泪,流淌在父亲的坟墓
 

“隔着黄土 / 我们对视 / 我多想喊一声父亲 / 但又没喊 / 喊你也听不见了 / 你睡的正

香 / 呼噜声透过黄土 / 让蒿草左摇右晃 / 或许你醒着 / 正和我对望 / 想叫我的名

字 / 终究没有开口 / 担心我胆小恐慌 / 沉默 / 一根火柴打破僵局 / 把彼此的心事点

亮 / 给你斟上一杯酒 / 给你点上一支烟 / 像从前一样 / 说说今年的年景呢 / 还是说说

那块镐头地 / 是不是没人莳弄早已撂荒 / 那一把子旱烟叶太冲 / 抽一口总是噎得

慌 / 牛,都卖了 / 地,都包出去了 / 家里的老院塌了院墙 / 没人住的房子 / 经不住风

雨 / 房山花下面吊着一架生锈的犁杖 / 父亲 / 你使过的鞭子 / 鞭稍早就甩光 / 秃秃的

鞭头,牛还记得 / 那是你和耕牛的陈年老帐 / 场院的碌碡 / 半截埋在土里 / 半截晒着

太阳 / 那杆使了一辈子的锄头 / 锄杆上还浸透着汗香 / 那扇磨盘还坚定不移 / 继承着

你当初的倔强 / 麻雀们也飞走了 / 枯树枝寂寞地凝视 / 冷落了坚强的翅膀 / 父亲,你

还能用鞋底子烀我吗……


犁夫说:“诗,一是要看懂;二是有味道;三是有品格;四是有余味;五是有节奏;

六是有启示;七是有声音;八是有哲理;九是有情感;十是有坦诚。当然,诗要音乐

美,语言美,意象美,情境美,节奏美,诗心美。”“烀”,本意为一种烹调方法。把食

物放在锅里,加少量的水,盖紧锅盖,加热使变熟。这里指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土语,

一般指父亲用鞋底子打自己儿子的屁股。古人云:子不教,父之过。诗人犁夫把与父

亲对话的开篇地点放在了坟墓。父亲不在了,父亲的“烀”已成了一种奢侈。上坟烧

纸,祭拜父亲。诗人用“一根火柴打破僵局”“把彼此的心事点亮”。“那是你和耕牛的陈

年老帐”,拟人化的牛,原本就很辛苦,有的时候拉车慢了,脚步歪了,难免要受到

父亲鞭子的洗礼。“父亲”用鞭子打牛,用鞋底子“烀”自己的儿子,目的只有一个,“记

住,少犯错误”。在我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中,“父亲”几乎一直是一种负载着一定历史文

化内涵、具有特殊意指作用的文化。


“你没有耕完的农田 / 结痂的血泡还流着血水 / 滴在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上 / 这一

次,你才露出歉意 / 用黑袄袖子抹去滴在通知书的污点 / 我没有输 / 尽管我补习两

年 / 我看不惯你对老师低声下气的样子……那年高考 / 我的日语得了八十三分 / 是我

在煤油灯下 / 和睡眠掰着腕子 / 一如和你对视,咬着牙 / 直到你七十岁 / 得了脑血

栓,依然用很严肃的目光 / 不准我陪床,不准我请假……终于,你倒下了 / 瘦弱成一

张弓 / 蜷曲在病床上 / 直到咽气……”著名诗人艾青在《我爱这土地》里饱含激情地写

道: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?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。一个农民的儿子,诗人犁

夫通过在煤油灯下的苦读,经过两年的补习,终于以日语83分的高分拿到了高考的录

取通知书。“在为父亲送葬的路上 / 我小心翼翼,生怕惹他不高兴 / 抱着父亲的遗

像 / 还在解读他的表情 / 父亲 / 在深深的黄土里 / 你的声音,你的性格 / 仍然蒿草般

长在坟头 / 守望着家族的兴盛……”


犁夫的《父亲》是一种纯粹客观地生命体验,没有任何矫情。“我端着新鲜的泥

土 / 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为你的房屋奠基 / 然后,再用一铣土 / 放在正中 / 让你在风

雨中涅槃 / 让你在泥土中再生 / 父亲,在熊熊的火光里 / 我看见,一只蝴蝶 / 翩然起

飞 / 飞翔在冬日的田垄 / 父亲,那可是你思乡的化身 / 父亲,那可是你不死的魂

灵? / 调整罗盘,抚住棺盖 / 把你放进方方正正的土坑 / 以一句祝福上路 / 接受天与

地的洗礼 / 火光中,你带着微笑 / 仿佛又走在山山岭岭 / 我指甲里还带着泥土的父亲

啊 / 我鞋子上还带着泥土的父亲啊 / 就这样,开始了新的航程 / 一堆黄土,哨兵一样

守望 / 一座土山,卑微地高出土层 / 还有什么比回到家乡更惬意呢 / 隔着黄土,依然

能听见 / 牛哞羊咩,雄鸡长鸣 / 送行,乡亲们都依依不舍 / 我想象你此刻的脸 / 一定

是老泪纵横 / 你脚下的五谷囤里 / 一定又有种子发芽的萌动 / 你手中的打狗鞭 / 一定

在鞭挞不平的路径……”


2、诗人的乡愁,诉说着父亲的忧伤
 

犁夫的《父亲》的主题是精神和心灵的寻根,作者的寻根性思考,并不仅仅停留在以

道德的人格追求为核心的文化之根,而是进一步更深刻的揭示出传统文化所展现的人

之生存的悲剧性。“我祈祷,我倾诉 / 在这片热土上 / 父亲永远和老牛在一起 / 无论

是春夏,还是秋冬 / 没有土地,父亲就失眠 / 想起闯关东的细节,父亲就沉默 / 原因

就是没有土地 / 从河北到朝阳,到赤峰,到草原 / 到花加拉嘎,这个有着蒙古族地名

的地方 / 黝黑黝黑的山山岭岭 / 父亲笑了,那年他才七岁 / 那是一九四三年 / 父亲第

一次进林东城的时候 / 也和他的父亲一样 / 在日本宪兵的刺刀下背诵 / 春雨惊春清谷

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 / 二十四节气歌在父亲稚嫩的嘴边飞扬 / 坐在车上,父亲唱着童

谣 / 在老牛身后,父亲扶犁 / 打簸索,打滚子,耘地,趟地,收割……”总体来看,犁

夫的《父亲》,是一部家族史、风俗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沉浮史,也是一部浓缩性的民

族命运史和心灵史。


“披着星星 / 把岁月的所有寒冷都抵挡了 / 戴着月亮 / 把世界所有的黑暗都照亮

了 / 星星和月亮 / 是赐给父亲的光环 / 星星和月亮 / 奖杯般让父亲在无人喝彩的领奖

台上 / 无限荣光 / 从来不记得这是荣誉 / 从来不想说这是担当 / 默默地,把心事染上

秋霜 / 就像九月菊在荒草滩上静静开放 / 沿着老牛的脚印行走 / 把艰难和苦难背在肩

上 / 镰刀,划破夜空 / 露珠,凝成九月的气象 / 一捆一捆的庄稼 / 覆盖着年景中的繁

忙 / 一车一车地运送 / 驴车走在空阔的山岗 / 别说每一块地离家有多远 / 别说每一块

心事有多惆怅……父亲 / 你的咳嗽把大山喊醒了 / 蹒跚的脚步 / 和雄鸡报晓迎面相

撞…… 黄天厚土 / 十个脚趾 / 五个在前,五个在后 / 踏在地上的是 / 巨大的脚

掌……”诗人犁夫用真挚的感情,抒发了对父亲的爱,对土地的情,对乡村生活的眷恋

和对乡愁的反思。他试图在用诗歌这种形式,重构乡愁,寻找曾经丢失的东西,捡拾

起漠风吹落的文明。


犁夫写《父亲》,是祭拜上苍,是建立一种新的乡愁。袅袅的炊烟,凉凉的河水,檐

下的雨燕,粗粗的乡音,都是诗人的要素。“左手拽着风 / 右手攥着雨 / 迈着细碎的

步子 / 追赶着四季 / 咳嗽在霜雪里结冰 / 五谷丰登的梦 / 在初春的倒春寒里 / 打着哈

欠 / 父亲 / 每一垄庄稼都是你的孩子 / 山山卯卯 / 都布满了大地的神经 / 祭拜的歌

谣 / 是二十四节气的旋律 / 用点葫芦把冻土叫醒 / 让老牛的哞叫 / 拉紧套绳 / 翻新的

泥土 / 散发着春天的味道 / 一缕一缕的汗水 / 把丰衣足食的向往 / 种在云层 / 小村的

月亮 / 长在田垄 / 小村的太阳 / 折射着汗水的晶莹 / 打磙子的脚步 / 实实在在 / 压实

一年埋下的光景 / 跟在传说的背后 / 紧走两步 / 就能听见 / 摇荡的牛铃 / 还有姐姐和

我采摘野菜 / 在山野传来的歌声 / 筐里是哈拉海 / 兜里是山杏 / 在酸巴溜冒芽的晚

上 / 父亲吧嗒着一锅旱烟 / 盘腿靠在炕头 / 盘算着第一场春雨的行程……”


“深秋,钐镰上的露珠 / 已经凝结成坚硬的汗水 / 攥在手里的句子 / 仍一把一把地翻

晒春天的诺言 / 比秋茬还矮的匍匐 / 移动成一个个斑点 / 高过山卯的粮垛 / 在秋风中

静默,一穗一穗的展示 / 碌碡碾动的旋律 / 成为季节金色的经典 / 父亲 / 和秋阳一样

伸伸懒腰 / 把昨夜的星辰 / 在雄鸡鸣叫中翻检 / 木杈,挑着一捆捆谷个子 / 削谷刀的

性格 / 在场院里锋芒毕现 / 那双裂开口子的大手 / 迎着秋风 / 把收成扬成美丽的弧

线 / 父亲 / 把农谚含在嘴里 / 一个词一个词地寻找 / 躲在角落里发光的流年 / 过度的

忙碌 / 让季节涨把,疼痛 / 枕头上的鼾声 / 惊天动地的抒发情感 / 终于把五谷杂粮归

入粮仓 / 终于把收获的乡间小调 / 装进口袋,扛上双肩 / 在场院的窝棚里 / 马灯的光

辉一明一暗 / 隐匿在谷草里的秋虫 / 偶而喊出一嗓子惊讶 / 汗珠流淌的细节 / 浸泡在

如火如荼的字里行间……”诗人犁夫用油画的技法把一个农民父亲丰收忙碌的景象刻画

的淋漓尽致。


3、诗人的平仄,耕耘在父亲的田垄
 

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者、《平凡的世界》的作者路遥说过:“像牛一样劳动,像土地一

样奉献”“只有白享的福,没有白受的苦。人可以亏人,土地不可以亏人”“有耕种才有

收获;即使没有收获,也不为此而终生遗憾……”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,幸运儿比

不幸的人要少得多。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,多有成就,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

动,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。有着深刻农民情结与土地情结的犁

夫,也长期思考人生的出发点与落脚点。犁夫说:我是一个难以定位的作家和诗人,

甚至很难定位为记者。我曾翻阅过2003年1月15日《赤峰日报》的头版新闻,作为特

派记者的李富(犁夫真名)新闻稿件有5篇,可以说是犁夫的专版,这种情况在报社

也是十分罕见的。犁夫在2014年新华社全年发稿达2600多条,被评为新华社授予特殊

贡献奖。而最多的一年在新华社发稿达3600多条。犁夫说:写诗是近几年的事情,尽

管创造的过程无比艰辛,但是,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造的过程。


乡土几乎是每一个诗人成长的根基。改革开放之后,涌现出来的绝大多数诗人,是写

乡土、乡情的。比如:艾青、李季、贺敬之、张志民、郭小川、刘章等。诗人犁夫的

《父亲》具有散文的味道,一撇一捺,都透露着真实。“一生不会作画 / 笨拙的

手 / 整天在大地上描摩 / 描了擦掉,擦掉又描 / 看着秋天成片的五谷杂粮 / 你亲切地

喊它们回家 / 犁杖和锄头,还有镰刀 / 都蘸着汗水,勾勒 / 在你的手里,每一个季节

都有 / 色彩变化 / 由黄到绿,由绿到黄 / 两只手,调和着四季的颜色 / 拼成四个版

块,秋冬春夏 / 从耙地开始,就开始调色 / 赤橙黄绿青蓝紫 / 画板上的变幻 / 结出压

颤枝头的神话 / 父亲的调色板,渴望雨 / 也渴望雪 / 雨是画的灵魂 / 风是画的涂

鸦 / 在一个个有着乳名的田野或丘陵 / 或沟壑或山洼 / 你的画笔总是胸有成竹 / 恣意

挥洒 / 竖的是垄,横的是坡 / 坡坡岭岭喧染天涯 / 荞麦花,灿灿地开/ 向日葵,美美

地笑/ 父亲,你的土地上/ 还喂养着拉车的马……”


“抚摸一缕夕阳 / 回忆你劳作的情形 / 在成片成片的庄稼地 / 想你,戴着草帽一起一

伏 / 在飘香的五谷里 / 完成你创作的风景 / 身后的云彩凝固了 / 身后的老牛哞叫一

声 / 你的汗水,湿透衣衫 / 咸咸的流在我的梦中 / 真想拿起锄头,和你并肩耪地 / 真

想扶着犁杖,和你一起侍弄田垄 / 哪怕如当年,用一把生锈的镰刀 / 割一捆青青的莠

草 / 跟在你收工回家的身后 / 把炊烟当成晚饭的邀请 / 父亲 / 耕一片土地,守望一腔

热情 / 憨厚的话语,缭绕在山山岭岭 / 初春的日子 / 皮手闷子捂不住裂开的口子 / 扎

紧的裤腰带挡不住饥饿的进攻 / 钢铁一样的身子,摇摆着青黄不接 / 一碗野菜粥盛着

苦日子 / 漂浮的油花,倒映着歉收的年景 / 那劈了啪啦的算盘……与其说犁夫的《父

亲》是一本同题独诵的“诗集”,不如说是一座偌大的“农耕记忆文化馆。”在这里,内

蒙古东部地区千百万个“父亲”们的心路历程,都被犁夫朴实而极有穿透力的诗行,

开,让我们在心底深深的震撼,泪流满面。


“我,就是你的明天 / 你,就是我的昨天 / 这一点,一点都没有错 / 只是,一开

始 / 我根本没有认真想过 / 甚至连认真都没有 / 就从来没有想过 / 等我想起的时

候 / 你已经在黄土深处 / 我在记忆深处,一点一点地认真琢磨……用一把尺子,丈量

月亮 / 知道年景的成色 / 用点燃的香烛 / 祭拜祖先,祭拜神灵,祭拜土地……你在田

野里劳作 / 日落而息,日出而作 / 一把锄头,一架犁杖 / 跟在老牛的后面 / 播种你的

希望、艰难、尴尬 / 在生活的背后,面对一家六口 / 你背负着沉重 / 你没有心思舒

畅,或者是来不及 / 只能眉头紧锁 / 在金色的田垄上 / 我不知道 / 你是否唱过你心中

的歌 / 长长的田垄,长长的探索 / 一杆旱烟袋 / 敲打着无奈、委屈、失落。”近年

来,随着乡土文明的日渐崩溃,乡土文学也在逐渐式微,曾经主宰大地山川,河流的

刀斧,犁耙,将存居何处?这一切是历史长河优存劣汰,还是城市林立的高楼,掩埋

几千年来的农耕传承?诗人犁夫一路呐喊,一路沉默。


4、诗人的情怀,播种着父亲的希望
 

犁,最早发明者是我国的农民。史料记载,我国春秋时代,就已用牛拉犁耕田,一直

延续到上世纪八、九十年代,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。犁由犁辕、犁板和犁铧组

成,形状就是一个斜卧的“力”字。犁铧,是一个三角形,被泥土磨得锋利雪亮。犁

辕,长约五尺左右,硬木制成,犁前有一块方形托木叫“犁托”。俗话说:“扶犁看托,

娶媳妇看哥。”由此可见,它是牛犁上的导向工具。披阅犁夫的《父亲》,使我们感

到犁夫的“父亲”是一个饱经沧桑,却又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普通农民。犁夫的“父

亲”代表着伟岸、英勇、担当与支撑,是我们终其一生都要爱戴和歌颂的对象。犁夫

的“父亲”身上汇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百折不挠的创造力。犁夫的“父亲”毫不遮

掩地把农民的“丑”真实地表现出来,使得“父亲”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,而不只是一声

悲天悯人的长叹。犁夫把艺术熔铸入人们的思想感情之中,深刻地表现出中国农民的

力量和希望。犁夫的《父亲》,无疑是一部伟大的工程。


犁夫笔下的《父亲》,有深沉也有奔放。“一条河 / 白云在河里唱着歌 / 一条路 / 长

调在路上赶着勒勒车 / 毡包里飘出奶茶的芳香 / 套马杆抡圆了梦的颜色 / 苍穹下 / 父

亲的脚步 / 正在表演雄鹰的翅膀 / 张张扬扬 / 彰显草原的辽阔 / 没有蓝天就没有飞

翔 / 翅膀的音符 / 是涂满天空的云朵 / 马头琴的情话 / 是不忘初心的诉说 / 额吉拎着

的奶桶 / 一勺一勺地挥洒吉祥的祈祷 / 父亲也拿着鼻烟壶 / 苍狼般嗅着草原的景

色 / 弓箭手 / 闭上眼睛的目光 / 锁定了预期的结果 / 摔跤手的较量 / 是力与力的组

合 / 在绿色的呐喊声中 / 骏马的蹄韵在天边掠过 / 呼麦的曲调 / 如同心弦弹奏的琵

琶 / 唱词般演绎曾经的部落 / 篝火点燃醉美的夜晚 / 手拉手的狂欢 / 驱逐着落满尘埃

的寂寞……哟,父亲的牧歌 / 从草原飘来 / 哟,父亲的牧歌……”犁夫用深情的笔触,

艺术地再现了草原父亲的欢乐与忧伤,让人想起了台湾女作家席慕容的《父亲的草原

母亲的河》。


阅读,其实就像走路或者旅游。我们在走过看过之后,总会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片断

残存起来并保留在脑海之中。“那架犁杖 / 驾驭你一生 / 临走,还把带着泥土的犁

铧 / 放在前胸 / 我滂沱的泪 / 难以唤醒你的庄稼梦 / 就像一棵谷子 / 在风雨里摇曳年

景 / 攥紧的锄头 / 汗水和泥土上的气息 / 覆盖五谷杂粮的田垄 / 父亲,我沿着你耕耘

的脚印 / 寻找一年当中的时令 / 翻地,打垄,播种 / 间苗,趟地,收割 / 然后晾晒,

颗粒归仓 / 碌碡的长绳系着大大小小的背影 / 黎明前的汗滴 / 洗涤着硬硬的田埂 / 挂

在残月上的叹息 / 在一袋旱烟里袅袅升腾 / 每一棵庄稼都是你的孩子……那头老牛和

你,有着相同的往事 / 一起走过干旱,走过泥泞 / 也走过倒春寒,走过霜雪满天的风

景……200多页的《诗集》,一页页翻过去,是以诗之名,贴着历史的肌肤滑过。作为

读者,幸甚至哉;作为探究者,沿波讨源,虽幽必显。诗人犁夫以其博古通今的写实

手法开创了我国长诗之先河。


“铸犁为笔,为父写诗。”父亲用犁一样的身躯为你耕耘,你用犁一样的大笔为父亲写

诗。阅读诗人犁夫的《父亲》,其实也在阅读我的父亲。如果说土地是一本书,父亲

长年累月,不厌其烦地耕耘,那应该是父亲对土地对生活最精细、最彻底、最深入的

阅读。闪亮的犁尖,如同黑夜里行走的人们手中的火把,把田园照亮。犁插入土地的

声音是父亲穿透生命的声音,是劳动者创造生活的美好音符。新耕的土地,弥漫着泥

土的馨香,就像新褥的被子,静候着一粒粒种子的入住,睡眠,醒来发芽。牛犁,只

有在夜间不耕作时才静静靠在墙壁一隅稍作休息。那锃亮的犁铧,身上还沾满了些许

的泥土,有时甚至感觉犁铧的上面还有几滴清泪。父亲犁地的姿势带有一种开拓的遒

劲和阳刚的壮美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无论何时何地,我都会怀念儿时放牛的场

景;无论哪年哪月,我总会忆起父辈的劳作。根在农村,我本农民。即使离开家乡和

土地,我心依念挂在墙角落满尘土的耕犁和伴我度过童年的老牛……


感谢犁夫,感谢《父亲》!




 
人民网 |  中国网 |  新华网 |  中国新闻网 |  新京报 |  中国法学会网 |  中国政法大学网 |  民主与法制网 |  最高检察院网 |  最高法院网 |  公安部网 |  司法部网 |  国务院法制办网 |  国家新闻办网 |  中央宣传部网 |  中国网 |  中央台央视网 |  光明日报 |  经济日报 |  人民法治 |  记者观察 |  中国反腐法治网 |  北京天一堂医药科技研究院 | 

关于本站 - 广告刊例 - 战略合作 - 区域代理 - 免责声明 - 招聘信息 - 联系我们

法制新闻联播网 
主管单位:法治政府建设研究中心   一带一路法律专家委员会   主办单位:法制新闻联播网编委会  京公网安备1101110212025号

版权所有:北京五湖四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  法制新闻联播网   投稿邮箱:
fzlbwl@163.com   地址:北京朝阳区西大望路合生财富广场写字楼501室